松雅湖观潮 | 中西部第一县这样点“绿”成金!
晨曦初照,松雅湖的粼粼波光之上,几只被誉为“鸟界天才舞蹈家”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䴙䴘,正优雅地在此起舞,为城市平添一抹灵动的生机。
4公里外的铁建重工生产车间里,纯电动隧道钻爆施工装备轰鸣下线,零排放助力高原隧道建设;40余公里外的金井镇,万亩茶园内,无人机掠过碧浪般的茶垄,机腹下悬挂着满载的茶鲜叶,正奔赴深加工车间。
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推窗即入的满目苍翠,俯首可掬的碧水清流……生态之变,蕴藏在一呼一吸之间,也凝结在这片土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里。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年来,长沙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把“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大生态文明建设“国字号”招牌收入囊中,更是演绎了“追‘新’逐‘绿’、点‘绿’成金”的生态辩证法。
今天,正值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且与松雅君一起,看中西部第一县如何点“绿”成金。
扩绿:城市绿肾的“更新筑基”
松雅湖的蝶变,藏着长沙县生态治理的原始密码。
作为湘江一级支流捞刀河旧河床的低洼湿地,过去这里围湖造田,被人为改造成了低洼农田。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以来,这块低洼的农田摇身一变,成了市民身边的休闲公园。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生态湿地湖泊、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松雅湖的建设没有走“简单复建湿地”的老路,而是用“生态修复+价值重构”的组合拳启动改造。
颇具前瞻性的是,长沙县同步将“海绵城市”“低碳社区”理念注入规划,让松雅湖从单一水利工程,蜕变为集科教创新、高端商务、生态宜居于一体的新城核心。
在城市追“新”逐“绿”的进程中,松雅湖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湖的概念,更是承载着星沙推动“两山”实践创新,有效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让生态的“高颜值”与经济的“高质量”相得益彰的发展重任:
注入“智慧基因”。5G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捕捉水质变化,“食藻虫—沉水植物—水生动物”构成的水下生态链,让Ⅲ类地表水成为常态;216种湿地植物、119种脊椎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连续十年越冬的轨迹,成了最权威的“生态认证”。
实现“聚绿生金”。作为星沙最亮眼的绿色城市名片,松雅湖4200多亩水面烟波浩渺,游人漫步岸边,或拍照打卡,或结伴游玩,享受着秋日暖阳和湖边美景。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松雅湖总是人气爆棚,成为众多市民游客休闲的一大好去处。这座蓝绿相交、水城相融的公园城市,更是以优质生态资源汇聚科创产业和人才,打造最美科创生态。
引领“城市扩绿”。当生态空间从城市“小配角”升格为“主心骨”,“扩绿”便超越物理边界,重构城市绿色发展逻辑。以松雅湖为引领,长沙县织就一张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绿色网络:83个特色公园星罗棋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74㎡,一幅“城在园中,园融城兴”图景徐徐展开。
骑行道沿捞刀河蜿蜒,步行栈道在星沙生态公园的林间穿梭,滨水慢行道将磨盘洲与河岸广场相连……当公园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绿”与“金”的辩证法便有了普惠的答案。
兴绿:生态价值的“裂变反应”
在长沙县的发展账本上,“绿”与“金”的兑换早已超越简单置换,演化为覆盖科技赋能、文化融合、制度创新的立体方程式。在这里,生态建设不仅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支点。
而金井镇万亩茶园的蜕变堪称以“绿”生“金”的范本:
湖南省茶科所专家扎根田间培育抗冻茶种,生物防治技术让农药残留归零,推广有机种植技术,让老茶园焕发新生;智能化工厂内,茶鲜叶被分解提纯成茶多酚胶囊、茶皂素护肤品等高附加值商品,20余种衍生产品,把一片叶子的价值做深做透;茶园深处,都市白领在星空营地体验唐代煎茶技艺,孩子们在研学课堂制作茶染方巾,省级非遗“金井绿茶制作技艺”成为吸睛招牌。第一产业筑基、第二产业裂变、第三产业引爆的融合模式,让昔日的荒坡蜕变为年产值50亿元的“绿金银行”。
“红绿融合”的价值转化同样释放出惊人能量。开慧镇创新推出的“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让城里人抢着当“云农夫”,有效带动农文旅综合消费逾2000万元;福临红旅小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资源,将红色故事打造成研学爆款;果园田汉艺术小镇的稻田剧场中,村民自编自演的《稻香里的国歌》场场爆满,民宿均价跃至680元仍一房难求。
更前沿的探索正在展开。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长沙县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持续核算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让山山水水有了“价格标签”。在此基础上,长沙县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水权平台交易,让“绿水”变“金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制度创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度量、可交易的数字资产,为中西部县域打开“点绿成金”的想象空间。
生态从来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长沙县的生态治理,早已超越“环保”单维度,成为撬动城乡品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综合杠杆!
护绿:永续发展的“绿色盾牌”
在这座工业强县,生态理念正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乡肌理的每一处,绿色转型不再是环保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绿色智造,引车间奔“减碳”。三一重工18号厂房的智能生产线上,钢板加工全程由机器人操作,产能提升123%,能耗下降29%;广汽埃安53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的速度背后,是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系统;兼顾效率与低碳,长沙县以技术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推动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垃圾治理,让乡村焕“新颜”。“四蓝”垃圾分类体系,让垃圾从源头就踏上资源化之路。农户用“蓝桶”分类投放,村镇“蓝屋”精细分拣,“蓝车”专线转运,最终在“生态蓝岛”实现90%以上的资源回收率。变革成效显著,长沙县斩获“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国家级荣誉,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典型标杆。
污水处理,成治污新“示范”。面对丘陵地区污水处理难题,果园镇花果村没有照搬城市管网模式,而是用“厌氧池+人工湿地+生态塘”的组合工艺,让污水在流经芦苇荡、菖蒲丛的过程中自然净化。旱季灌溉农田,雨季补给池塘,净化后的水体滋养出丰美的鱼虾,这套“低成本、易维护”的方案,最终入选国家农村污水治理示范案例,为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提供污水治理样板。
工业制造的低碳革命、垃圾资源的体系化循环、污水治理的生态化路径……如今的长沙县,正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不遗余力地筑牢生态底板,将绿色可持续基因深植于发展血脉。
从松雅湖的粼粼波光,到智能车间的绿色脉动;从垃圾分类的“蓝色循环”,到污水变清流的生态智慧,星沙用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绿水青山的“高颜值”与金山银山的“好价值”,在星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将成为中西部第一县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