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特稿 | 以“五好” 耀星沙
以“五好” 耀星沙
——长沙县执“五好”教育之笔,绘优质均衡新篇章
◎文/文雅丽 陈思吉 覃仕娟
“这里环境好、师资强、品牌亮,学习氛围积极但不内卷。”新学期,家长柳莹舍近求远,放弃市内学校,为孩子选择了位于长沙县的长沙市自贸临空实验学校,并在此安家置业。今年,跟柳莹一样,因教育购房回流的家庭有2979户。
曾几何时,“县中困境”“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甚嚣尘上。县域教育在多重压力下举步维艰,优质生源外流、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今,长沙县逆流而上,执“五好”教育之笔,实现了教育综合指数和教育质量指数在百强县中双双登顶,书写了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篇章。教育“软实力”正日益转化为区域发展“硬支撑”——
“五好”之光,照耀星沙大地,也照亮了无数家庭对教育的美好期待。
好学校“长”在家门口
绘幸福“星”景
“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家门口的新学校很漂亮。”9月1日,家住㮾梨街道新城·朗隽大都会的居民李璐欣喜地将孩子送进新建的长沙县一中花园中学。
一年前,㮾梨街道仅有一所初中,学位紧张、人口激增,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春风里,长沙县两会召开。其间,一个关于教育的建议——《关于支持㮾梨街道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引发讨论。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民的承诺,很快变为生动实践。
县教育局积极办理、及时答复,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长沙县一中花园中学纳入2024年建设计划,于今秋顺利开学,原有的梨江中学由本土名校县实验托管,“品质型好学校”在㮾梨遍地开花。
一纸建议,就这样化作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学堂”。
而这只是长沙县教育布局优化中的一环,长沙县以接二连三的举措,办好一桩桩教育“关键小事”:
近三年来,投入教育资金超百亿元。聚焦人口变化,优化学位布局,通过“四个一批”,年内新增学位12300个。并畅通随迁子女入学通道,教育坐标不断抬升,吸附力显著增强。今年,长沙县非毕业年级插班生网上报名达4512人,外地回流学子4132人(非长沙县籍2165人,长沙县籍1967人),农村回流学子是近4年平均的4.6倍,“回流潮”汹涌澎湃。
不仅注重“增量”,更注重“提质”。通过深度托管机制,以县一中、县实验等本土名校赋能新校发展,新建一中花园、一中长桥、一中圣和、实验中南、实验梨江等,构建“文化同源、资源同享、管理同步”的融合模式,实现小初高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
雅礼、长郡等19大品牌深耕星沙,合作办学27所,实现“品牌办学城乡覆盖、全学段贯通”。雅礼分校落户会展新城,首次让星沙学子在家门口入读市内名校,擘画融城新章。
集团化办学激活“一池春水”。率先全省成立百熙、松雅、特立、圣和等8个教育集团,激活内生动力,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绘就均衡发展新图景。
乡村学校也在悄然蜕变。陈树湘红军小学、开慧中学等赓续红色血脉;江背中学、春华中学、梅花学校等深耕本土文化;以达德中学为代表的乡村高中突破发展瓶颈,逆势崛起,成为县域高中振兴的典型。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长沙县用好学校串珠成链,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之路也不断延伸——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聚焦普及普惠、规范办园、人才兴教、内涵提质、均衡发展5个重点,新增公办园学位2万余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8%,“幼有优育”加速实现。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成立教育基金会,通过爱心企业捐赠、爱心人士捐助、“九九公益”募捐及县财政项目经费等多个渠道筹集善款,累计募集资金3.05 亿元,点亮困难学子求学路。
下好人才“先手棋”
点亮师者星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支撑。在长沙县,一场围绕“人”的教育改革正深入展开。
城乡校长同台晒课,薄弱校与优质校之间相互“切磋”……在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校长上台分享课程规划和建设,交流经验。
把课程拉出来评一评、晒一晒。这是县教育局创新开展的“校长说课程”系列活动,以8大教育集团和高中学校为单位,轮流亮剑。让校长成为课程设计与规划的主角,激荡理念、共话发展。校际交流的屏障被打破,集团内薄弱校汲取优质校的经验,课程建设差距逐步缩小。
下好人才“先手棋”,紧扣“引”与“培”两大关键。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全面推进“专家型好校长”培养,聚焦名优校长、金牌教练及优质高校毕业生,建立立体化选拔体系。近年来,引进和培育名校长26名,现有在职省级名校长(含卓越校长)5人,市级名校长4人。
实施“卓越计划”“精英计划”“教师轮岗”,培育名优、骨干教师。2025年,引进教育人才50人,招聘备案制教师112人。目前,已建立省市县名师工作室(站)38个,实现“专业型好教师”星火遍布,城乡教师双向奔赴、携手共进。
厚植成长沃土,强化本土培育。印发《长沙县“专家型好校长”三年培养方案(2025-2027年)》,选出35名校长进行系统培养,打造一支专家型的校长队伍。每年选树20名“扎根型好班主任”,常态化开展班主任与思政专题培训,强化本土培育功能,打造一支“有情怀、高素质、扎得深”的名班主任队伍。
一系列举措下,人才培育成效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在职特级教师12人,正高级教师20人。年内新增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242人,获评市级教育专家2人,市级教育名师9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长沙县第一中学教师段贤清入选国家县中头雁教师推荐人员,长沙县第一中学教师付艳,麓山国际昌济中学教师欧金鑫入选湖南省县中头雁教师。
“星少年”闪耀“出圈”
绽放“星”光芒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也是长沙县教育实践的生动写照。
前不久,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长沙县第一中学选手赵城程包揽U18组男子400米栏和400米两枚金牌,并在400米决赛达到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标准。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早训+晚训”的常态化训练模式,也是长沙县践行“五育并举”的缩影。
近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多维度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强化综合素质导向。全县中小学全面落实体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严格保障每日一节体育课,学生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日均超过两小时。
长沙县第一中学与春华中学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湖南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长沙市特立中学等3校荣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双减”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是“小切口”里的“大文章”。
长沙县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加法。成立全国首个“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中心”,7名学生入选“英才计划”。用好红色活教材,深入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美育之花灼灼开;举办18项体育艺术赛事,劳动教育有声有色,“星少年”德育品牌持续打响,构建出“幼小初高德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一批信念坚定、志向远大、阳光健康、思维创新的“星少年”频频“出圈”: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中,黎佳勇、张博雅勇夺双第一;“星少年”黄健坤骑行四千里,阅读山河无字之书;与法国蒙达尔纪师生开展交流互鉴,架起友谊之桥;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之举蔚然成风……
星河滚烫,征途浩荡。长沙县将继续执“五好”之笔,脚踏实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勇毅前行,以教育之强夯实星沙富强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