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成效明显地区”

长沙县获评“全国村庄

洁行动成效明显地区”

为湖南省获此殊荣的三个区县之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再添一项国家级荣誉

◎星沙时报记者 邬振 通讯员 喻方英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24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成效明显地区的通知》,对全国85个村庄清洁行动成效明显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其中,长沙县榜上有名,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成效明显地区”,为湖南省获此殊荣的三个区县之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再添一项国家级荣誉。

这份“国”字号的荣誉,不仅是对长沙县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肯定,更是全县上下一心、精准施策,以垃圾分类“小切口”推动人居环境大提升的“硬核”实践的深度认可

长沙县果园镇的村巷。均为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创新先行

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难题

初冬时节,漫步长沙县的村巷间,整洁的道路、清澈的沟渠、有序的庭院,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长沙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垃圾分类这一“小切口”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富有成效的治理路径,构建了长沙县农村垃圾治理“12345”模式,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从“整治”向“常治”转变

图为长沙县农村垃圾分类四蓝体系及垃圾分类回收流程。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方式结构升级,农村生活垃圾构成和含量日趋城市化,总量逐年递增。为实现垃圾分类“全域覆盖、全民动员、全面推进”的目标,面对村民“不愿分、不会分”的难题,长沙县积极倡导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构建了“户分类投放、村分类收集、镇分类中转、县市分类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新体系。通过激发“民觉”,从源头着力,督促引导全民参与,把“难事”化“易事”。

同时,长沙县通过在全国首创农村垃圾治理“四蓝”(蓝桶、蓝车、蓝屋、蓝岛)全覆盖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的软硬件配置。目前,全县共配置“蓝桶”(回收桶)37.08万个、“蓝车”(上户回收车)1074台、村级“蓝屋”(回收站)156个、镇级“蓝屋”(二次分拣中心)12个、县级蓝岛(后端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中心)2个。

在长沙县,农户用“蓝桶”分类投放,村镇“蓝屋”精细分拣,保洁员“蓝车”专线转运,最终能在“生态蓝岛”实现90%以上的资源回收利用率,农村低值可回收物年回收量达1.2万吨,这样的模式正助力全县实现“垃圾减量前沿化、处置无害化、废物资源化、保洁常态化、村容整洁化”的“五化”治理目标。

全链治理

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长沙县的垃圾分类工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深入到治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具有高效运作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图为金井镇金龙村村级分拣中心。

体系适配是长效治理的基础前提。“我们始终锚定‘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坚持按照‘户分类投放—保洁员上户回收—村镇二次分拣—县分类处理’的流程开展垃圾分类处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县以构建农村垃圾分类共享型互联网大数据智慧云平台系统为抓手,促进农村环卫垃圾分类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形成了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

资金保障是长效治理的关键支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长期投入的系统性工程,保洁员工资发放、设施日常运维、垃圾终端处置等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长沙县每年按照90元/人的标准安排各类资金5500余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缴费30-60元/户/年。2024年,村民自治缴费达677万元,拓宽了镇村自筹经费来源,实现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全面参与的共建共享方向转变。

常态化管理与宣传发动是长效治理的动力引擎。长沙县坚持“县对镇、镇对村、村对组、组对户”逐级开展卫生评比,以“实地查看+随手拍+铁塔视频巡查”综合立体方式,每月查看实际清洁效果,每季开展讲评,有力调动镇街工作积极性。同时,全县成立了垃圾分类宣讲团,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村、到组、到户。此外,通过深入实施“三改五整七禁”行动,每周开展“周五卫生大扫除”村庄清洁行动,浓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氛围。

下一步,长沙县将持续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在“常态长效”上求实效,推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添新动能。

【作者:邬振】 【编辑:朱波】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