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记者 宋彬彬 通讯员 栗稳
“以前早上出门就像‘突围’,现在终于不用‘抢道’了!”6月16日早高峰,家住长沙县泉塘街道泉旭社区泉塘二期小区的居民李明指着焕然一新的大屋路感慨道,曾经乱停放的僵尸车全部移除,崭新的中央隔离石条安装于道路中间,有效分隔对向行驶的车流。
这一变化源于泉塘街道今年通过建立精准化排查、高效化整治、长效化管理“三化”机制,开展停车治理攻坚行动——针对辖区开放式老旧小区停车乱象“开良方”、治顽疾,取得了一定成效。
精准化排查,深挖问题根源
据了解,泉塘街道辖区共有泉旭社区泉塘二期,泉塘社区泉塘A区、B区,泉星物流园A-D区等7个开放式小区,因建成年代较早,规划滞后,普遍存在“车位少、停车乱”问题。
“各社区要细致入微,拿出硬招实招,推动解决停车问题。”5月16日,在泉塘街道召开的停车治理工作推进会上,泉塘街道相关负责人向7个社区书记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发出动员令,全面部署“我为市民找车位”专项行动。
会后,各社区迅速响应,组织网格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据了解,7个安置小区长期霸占公共车位的“僵尸车”有110余台,占用消防通道的违停车辆52处。街道自然资源和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同步梳理2024年12345热线投诉,发现涉及安置区停车问题的市民诉求多达千余条。这些数据为后续“靶向治理”提供了依据。
街道运用“线上+线下”摸排机制,通过实地走访结合12345热线投诉分析,建立动态台账精准锁定问题点位。调研发现,7个开放式小区存在三大停车顽疾:一是消防通道被违停车辆堵塞,形成安全“堵点”;二是“僵尸车”长期霸占公共车位,加剧停车难;三是主次干道违停频发,既阻碍通行又影响市容。
高效化整治,确保整改到位
连日来,各社区联合职能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对长期霸占车位的“僵尸车”、报废车辆全部进行清理,并因地制宜增加交通设施、新增停车位等,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泉旭社区大屋路(东四路-黄栀园路段)825米长、8米宽,自泉塘二期安置区与湖南省水利水电学院北门之间穿行而过,周边分布多个住宅区。该路段不仅是90公馆北门唯一车行出口和旭辉华庭停车场南门出入口,更承担着日均超4000台次的车流通行压力。
此前,泉塘街道对大屋路进行“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交通秩序有所改善。但受早期规划限制,该道路仅具备双向单车道通行条件,在高负荷运转下,早晚高峰时段拥堵仍时有发生。不少驾驶员反映800米的路要开10多分钟,周边居民更是直言“每次走这条路都提心吊胆”。
为根治这一交通顽疾,街道联合多部门开展“马路会诊”,经过多轮实地勘察和车流测算,最终开出“治本药方”——在道路中央增设320米中央隔离石条。这一“物理隔离”妙招,不仅实现了双向车流的有效分隔,更从源头上杜绝了随意掉头、占道停车等乱象。如今,驾车经过该路段的司机们发现:曾经的“肠梗阻”已变身“畅通道”,隔离石条两侧车辆有序通行,违停车辆不见踪影。
长效化共管,推动成效巩固
走进泉星社区泉星物流园A、B区,曾经坑洼的路面已铺上崭新的沥青,智能停车系统已安装完成,居民、消费者再也不用为“抢车位”发愁。这个占地6.6万平方米的老旧开放式小区,通过“一路一策”“一街一样”精准治理,上演了一场从“乱停乱放”到“有位有序”的蝶变。
今年初,街道以“两清两建”为契机,针对泉星物流园A、B区打出硬核“组合拳”:路面“白改黑”让老旧道路焕然一新,安装了18套停车道闸,“僵尸车”大清理腾出宝贵车位,更妙的是将来泉星美食街消费的顾客车辆巧妙引导至泉星公园地下停车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现在回家再也不用上演‘抢车位大战’了!”居民王芳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区还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红袖章”巡查队,他们活跃在小区各个角落,不仅是违停“劝导员”,更是文明停车“宣传员”。这种“网格化+志愿服务”的共管模式,让规范停车从“被动管理”逐渐变成了“主动共管”。泉星社区正就停车收费方案问计于民,“共管共治”的理念正在居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截至目前,7个社区开放式小区共累计清理“僵尸车”及违停车辆170余台,新增停车位216个,完善交通设施7处。最令人欣喜的是,12345热线关于安置小区停车问题的投诉量实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了40%。当前,该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各社区之间通过经验共享、资源互通、协同推进,以开放式小区停车治理这一“小切口”为突破,撬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