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浪 李丹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病变的“火眼金睛”,及时检查与干预,能有效阻断疾病恶化的脚步。但一提到胃肠镜检查,那些痛苦难忍的反应伴随着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让许多患者谈“镜”色变,望而生畏。
近日,记者走访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了解到,随着科技的进步,胃肠镜检查已经打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让患者可以在更舒适的情况下完成。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
精准筛查,让病灶无所遁形
32岁的张先生饮食不规律,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近半年来,他时常出现胃痛、胃胀、胃灼热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在单位年度体检的肿瘤标志物筛查中,某项指标出现轻度异常,这引起了他的警惕。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前往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选择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整个过程就像睡着了一样,没有什么不适反应。”张先生回忆道。然而,这次“舒适的侦察”却发现了隐患:检查中胃窦部发现一枚广基息肉,十二指肠球部还有一处浅溃疡。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对张先生的息肉直接进行了切除,后续对溃疡等病症开具了规范的药物治疗方案。
“部分息肉可能会具有恶变潜能,因此其诊断及恰当治疗十分重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忆岚告诉记者,这次检查不仅明确了病因,更是一次关键的“预防性手术”。消化系统癌症是发病率高,患者人数多的一类癌症。胃肠镜检查过程约10~20分钟,是目前唯一能直视消化道黏膜表面、精准发现早期病变甚至癌前状态(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各类息肉)的检查手段。它就像深入敌后的“侦察尖兵”,能捕捉到CT、B超等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黏膜变化。消化道息肉从良性到癌变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核心就是“早”——早筛查发现、早内镜干预(切除息肉、处理早期癌)。只要在“黄金窗口期”出手,就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无痛舒适,花钱少效果还好
据了解,无痛胃肠镜检查是在镇静及浅麻醉状态下实施胃肠镜检查及治疗。在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最安全的麻醉方法及剂量,给药半分钟后患者就会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内镜医生开始进镜检查。检查中,麻醉医生会全程参与,随时根据患者的反应间断性追加药物,确保操作过程中患者无痛苦。医生也会同时观察患者的状态,确保万无一失。“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随即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或黏膜剥离,非常有意义。花钱少,治疗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李忆岚说。
无痛胃肠镜对患者有好处,对医生来讲也是十分方便。李忆岚介绍,传统胃肠镜检查往往会有恶心、呕吐等痛苦反应,也会给检查医师带来操作困难,影响黏膜观察效果,还有引起擦伤消化道黏膜的可能。“在无痛胃肠镜下,整个检查过程病人没有任何不适,没有插管的感觉,可以说,想害怕都没有机会,10秒钟就能入睡。方便医生仔细观察,基本不会漏诊,想看哪里看哪里,如发现息肉,医生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直接切除。”李忆岚表示,医院最近几年加大投入,购置高端清晰进口胃肠镜,以满足临床需求,服务百姓。
据李忆岚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做胃肠镜检查,进行早癌筛查。在接诊患者中,发现患者有多发息肉,尤其是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她也会建议其尽早切除隐患。
高危人群,要主动接受“侦察”
“消化道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等到出现明显疼痛、出血等症状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幅增加。”李忆岚强调,以下几类人群属于消化道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主动进行胃肠镜检查,让“侦察兵”提前排查隐患。
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群,无论是否有消化道不适症状,都建议进行首次胃肠镜筛查。因为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早期筛查能有效发现潜在问题。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他们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定期做胃肠镜检查能更早地发现病变。长期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人群,如经常出现胃痛、胃胀、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这些可能是胃肠道疾病的信号,需要通过胃肠镜明确病因。
此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人群,进行胃肠镜检查能及时发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既往有胃肠道息肉、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史的人群,要注意定期复查胃肠镜,防止恶变。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偏好辛辣刺激或腌制食品等,也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提高患病风险,建议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专家表示,胃肠镜检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高危人群应摒弃对检查的恐惧,主动接受这一“侦察”手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好自己的消化道健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